官方微信视频号
工程史上,建筑业的历史最久远。人类远祖尚未成“人”时,各种“遮风雨、避寒暑”的建造实践就已经开始了。可以说,建筑不仅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也承载着厚重的文明印记和文化特色。
然而,相比今天农业、交通运输、商贸等行业所具有的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标签,建筑业的施工、管理和营造方式,还算不上跟上时代步伐。今天的建筑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场变革。
而在现有的现代化技术体系中,最有可能承担建筑业革命重任的就是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的诞生,源自人们想摆脱“危、繁、脏、重”工作的本能,而建筑业几乎集这些弊端于一身: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危险大。由此,“建筑机器人”应运而生,不仅能提升效率、提质增效,而且能保障建筑工人的安全,缓解建筑业招工难、用工难的矛盾,助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市场研究机构Tractica在2019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计划将建筑机器人大规模投入使用,预计截至2025年,将有超出7000台建筑机器人被应用到建造和破拆领域,市场规模达到2.26亿美元。
建筑机器人的研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导向”,把机器人控制算法和建筑工艺数据融合是核心所在。这就需要建筑业从业人员与机器人平台研发人员的深度对接和交流,共同探讨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将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具象化。
3月26日,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虹带队来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参观交流,与研究院研发人员共同探讨建筑行业机器人应用场景,探索建筑行业如何结合机器人进行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上海建工在《财富》2020年中国500强中排名第51位,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3位。作为中国建筑行业先行者和排头兵,上海建工对机器换人有着迫切需求。
在交流过程中,上海建工各位专家就目前实际过程中建筑业3D打印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标准化以及建筑巡检机器人等应用场景提出了具体需求,周虹表示希望研究院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将机器人技术与建筑场景结合起来,满足其机器换人的迫切需求,实现两级联动,上海建工和研究院正在就建筑机器人科研攻关、创新应用以及产品标准化等各维度逐步形成战略合作。
研究院董事长郑军奇表示,建筑作为服务机器人十大应用场景之一,研究院作为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就是要搭建起技术和场景之间的桥梁,让技术服务于具体场景,帮助建筑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