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视频号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思创空间》节目推出的特别策划《你好,罗伯特!》正式上新啦!
8月23日起,每周一,《你好,罗伯特!》都将邀请业内专家与行业大咖做客直播间,讲述机器人背后的硬核科技与趣味应用,聚焦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满足你对机器人的所有好奇,第一期为大家揭秘的是机器人可靠性。第二期为大家揭秘的是机器人智能化。
第三期节目本周一刚刚播出,为大家揭秘的是机器人的复合型进阶之路。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期节目中,嘉宾就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它们之间的融合、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未来趋势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从左至右依次为: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张建政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应用创新中心主任 郑凯宇
节目主持人虹见
#Q1 工业机器人目前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张建政
张建政: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工业机器人已经产生很长时间了,它大多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很典型的是规模性生产,比如汽车和3C产品。
在汽车行业,它的应用场景是根据汽车生产工艺产生的,汽车的白车身、焊接、涂装,在汽车上面看到的所有涂的漆全是机器人精准涂出来的。当人们喷漆的时候,有时精准度不高、一致性不强,喷出来的漆经常会出现起皮,汽车的美观性就不存在了。
但是机器人是严格按照既定路线进行非常精准涂漆,对于每一个机型,它涂出来的是一样的。但是人操作就会不一样,这些场景的用处比较广泛。目前在汽车制造方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蛮多,并且自动化程度也是更高的,这是我们汽车方面的一个案例。
在3C产品方面,3C产品是消费电子比如电脑、手机等,它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比如:某些电路板的制造、涂胶、装配及检测,都是用机器人来完成的,在汽车厂里,整条线上没有几个人,基本上从冲压、焊接、涂装、动力总成基本上全是由机器人来作业,我们坐的汽车和我们使用的手机基本上都是机器人生产的。
#Q2 服务机器人都有哪些应用场景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
郑凯宇
郑凯宇:从国际和国家标准来看,工业机器人是指工业自动化生产制造所要用到的机器人,除此之外的都是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跟工业机器人的区别很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比较固定和标准,没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服务机器人正逐渐进入大众领域,进入我们生活当中,它的应用场景具有非结构化的特点,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甚至有任务都是发散性的。
服务机器人目前主要的应用是物理非接触式的,比如说应用在餐饮、医院场景里,进行送餐、配送,这种机器人按照它的导航路线走,与人们不怎么接触。另外,现在生活中接触不多,但是在特殊应用场合,比如工厂的巡检、石油化工、电力设施的巡检、机房信息化的设施巡检,这些使用的是巡检机器人,通过视觉把图像鉴别出来。
此外,像接待、展厅讲解机器人,是通过语音方式跟大家进行交互。总的来说,服务机器人是应用在大多数成熟的场景,还有应用在物理非接触式的应用场景里面。
#Q3服务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场景更加复杂,是不是意味着服务机器人就比工业机器人落地更难?
张建政:我部分同意这个观点,场景的确是比较复杂,因为它面对的有不确定性因素。刚才郑主任也表示,服务机器人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会多一些,对机器人的要求也会多一点,但是并不代表服务机器人在落地的时候更难,因为我们对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不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客户对群体的受用是怎样的。
比如说工业机器人,我们要求它精准作业和具有高生产效率,即快速性。精准的作业意味着对于我们工业品来说能够提升它的品质,快速性意味着它的产能高,效率就上去了,这是工业机器人它的应用。但是服务机器人达不到精准作业,也没那么快。
对于服务机器人的要求是什么?是场景的适应性、语音和听觉。换句话说,对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和拟人化的要求更高,总的来说,工业机器人对精度和效率的要求更高,服务机器人对智能化和拟人化的要求更高。
郑凯宇:工业机器人追求的是效率优先,因为工业自动化生产需要制造更多的东西,而服务机器人更多的是做服务、做客户满意的事情,所以服务机器人的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精度越准越好,服务机器人需要跟我们共融,与人们的配合会越来越好。
#Q4 工业和服务机器人之间能否融合,是否有相应的应用?
张建政:举两个我们正在主力研发的产品的案例,第一款产品,手眼脚协调的移动操作复合机器人,使用了工业上的视觉、多轴的机械臂还有移动底盘自主导航,这款产品既可以用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也可以应用在工业领域。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比如人们在银行大厅等待的时候,它会做一杯奶茶然后给人们送过去,并且把空杯子投到垃圾箱里,这是一种融合场景。
类似这样的场景有很多,包括在商场买衣服。在工业领域方面,比如在仓库里拣选东西放到生产线上,这些是使用同样的理念和技术,这就是商用场景和工业场景的融合。
第二款产品,资产管理机器人,比如在图书馆里面有上千万册书,每一册书里面都有RFID的射频的标签,一个人一天只能盘点2000本书,但是机器人一天能盘点10万册书。同样的技术也可以用在仓库当中,工厂的物料有成千上万种,利用技术去判断物料在什么地方。
郑凯宇:工业与服务正在逐渐融合,比如工业领域的新零售。奶茶、咖啡机器人除了在工业制造方面有一些要求,也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需求相结合,因为已经到达了消费端,需要直接和人们进行交互。
#Q5如何来发现机器人的场景,又该怎么判断场景?
张建政
张建政:对于发现场景和判断场景,我们在机器人产品研发之前尤为严谨。因为当机器人落到伪场景当中,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我们看场景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场景所需要价值来讨论。有些场景需要“秀”的成分比较多,而有些产品需要真正实现ROI,也就是所谓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能真正代替人类,这是我们讨论场景的几个维度。
并且我认为场景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所有产品都有其局限性。而在讨论某个场景的时候,我们需要秉承一个宗旨:要10个100分,而不是100个10分。
郑凯宇
郑凯宇:之前有过争论,就是关于机器人的出现,会不会让大家工作都没了,完全被机器人替代。我个人观点,第一类场景:人不合适干的事情。比如:存在高危(损害健康、失去生命)。那么这一类的机器人生产出来,并且落地场景,就是非常适合的。
第二类场景:人干不好的事情。比如:人工作业效率特别低,而机器人可以提升效率。某种意义上来说机器人也属于工具,就像人走路没有开车快,有了汽车就可以更快,那么机器人也是如此,后续对机器人的操作也仅需要人类简单指挥即可。
第三类场景:人不愿意干的事情。近几年来,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建筑工地、工厂干活,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喜欢重复劳作,更愿意去跟人交流,在工作中得到自我提升。那么这些工作也可以由机器人去替代。所以判断场景时可以按照阶梯划分就是:人不合适干的事情、干不好的事情、不愿意去干的事情。如果从这些角度去探索场景,将更有助于机器人落地。
#Q6 机器人处于这种场景的时候,和其他的产品有哪些不一样?
郑凯宇:机器人与其他产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种产品。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产品是千变万化的,因为它们需要执行不同的功能,产品外形、展现形式也都完全不同。它不像手机和电脑,所以准确的说机器人应该属于一种技术,我们需要把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各个场景里。
而它与AI的算法区别就在于——机器人是闭环技术。前期研发需要思考,中期需要生产制造,后期需要落地执行,需要解决结尾一公里的事情。所以更准确的说机器人技术是一种多融合技术的载体,以此实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张建政:我们称机器人为“三多”,其实是金融行业的叫法,属于多学科融合、多人才融合、多资金投入的行业,短期内也出不来。第一维度从技术层面来说:它是多学科融合的,涉及到机械、电子、电器、软件、算法、算法等。除此以外可能还包含天文地理,基本上整个大工科的所有专业都包含进去了。
第二维度从功能层面来说:机器人与AI不同之处是什么?其实AI解决的是感知、认知和决策,除此以外,它还要加上运动作业,是一个闭环的。通过结合决策达到的目的是要把这杯水拿起来,装配好。这是它跟AI不一样的地方,从这个层面来说,机器人的落地应该比AI的落地更容易一些,但是从技术上更难一些。
第三维度单纯从场景应用层面来说,机器人的作业能力和作业范围更多,AI只是解决其中的某一部分,那么AI适应的场景可能稍微的更少,但是机器人因为需要作业,所以场景要求对机器人的需求更大。
#Q7 在应用场景落地中,机器人未来的大概趋势是什么样的?
郑凯宇:机器人属于高科技产品,但是高科技产品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在短期之内,大家觉得它进展很慢,产品成熟,无法达到预期。但是如果从短期(指近两三年)或长期(5-10年)的角度去看的话,你会发现突然某天一下子都变样了。
机器人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需要上下游去配套,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短期之内对于各个点的突破,有可能只能解决一个点的问题,所以并没有形成一个环。但是只要给足时间往这个方向去做,比如说5-10年等各个点都成熟了,就能形成闭环了,之后的结果或许就可以达到我们更多的预期。
张建政:对机器人未来我充满了憧憬。IEEE,这是行业内的非常高级的大会。曾经有一任轮值主席是日本的机器人专家,他有一句话我现在记忆犹新: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做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未来的机器人不是在特定的场景和工作场景的去做事,而是像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做日常的事情,这是非常难的。
那么具体来说,它未来的应用,我认为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分别为:做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做人做不了的事情、做人想让它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