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市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了提升科创平台能级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为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市人大代表郑军奇,立足上海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审慎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助力上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加强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质量基础科技创新与设施建设方面,郑军奇建议: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增强质量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筑牢人机协同安全防线,完善人形机器人可靠性理论;升级质量基础服务机构,精准适配产业需求;加大前沿科技与基础研究投入,应对战略科技质量新挑战;突破质量“卡脖子”技术,探索标准方法,降本提质,增强产业优势。
关于《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修订,郑军奇提出议案:顺应具身智能、智能体等新兴趋势,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法规;强化《条例》监督,突出标准数据一体化,打造大规模标准化具身智能数据集平台,巩固上海人工智能领先地位,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教育,郑军奇建议:优化课程与教法,融合前沿与应用,激发学生兴趣;完善软硬件设施,提供优质实践环境;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健全等级评价,科学评估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助力上海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之一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连接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桥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科委、经信委等相关委办共同关心指导成立,是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和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的实施载体,围绕机器人产业的需求,搭建机器人共性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成果转化,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国评中心(总部)作为国家和科研院所共建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聚焦机器人检测标准的制定、检测实验室的建设、认证实施规则的完善、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信息平台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